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读尤捷女士的工笔花鸟画



2016-01-29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汪小洋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尤捷女士的花鸟画集即将出版,我有幸先睹为快。与一般艺术家的画集不同,这本画集不仅收集了尤捷女士十几年间创作的约一百张以花鸟画为主的美术作品,而且还同时附上了她的创作年表和几位江苏省国画院名宿的点评等相关资料,这些内容的结合使这本画集成为了一本全面反映艺术家创作历程的书。尤捷女士是江苏省国画院培养的优秀女画家,江苏省国画院又是全国鼎鼎大名的画院,因此,有着十几年时间跨度的这本画集,详细记录了尤捷女士的成长过程,系统展现了她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将江苏省国画院多年来形成的良好艺术氛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掩卷而思,我想到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经常被后人引用的两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第一句诗可以使我联想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尤捷女士创作的影响,第二句诗则使我联想到尤捷女士的成长对江苏花鸟画发展的一些贡献和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启迪。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阅读尤捷女士的花鸟画特征,即:得传统之助而承画院文脉,得地域之助而修风雅宋韵,得时代之助而抒生活热情。

一、得传统之助而承画院文脉

画院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肇始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元代中断,明代复置,清时废止。在我国封建专制的文化环境下,历代画院的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皇权烙印,它的创立缘于五代后蜀国君孟昶的重视,建立了从属于皇廷的翰林图画院;它的兴盛也缘于北宋徽宗的个人爱好而给予画院大力扶持,以至宣和画院成为后代画院的典范。帝王的爱好并非是艺术发展的本体要素,但是因为得到了皇权的支持,所以画院获得了很好的外部条件,比如可以与官员选拔接轨的画师遴选制度,比如稳定而富裕的物质保证,又比如同仁相聚、师徒相传的创作环境,等等。虽然画院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这些外部条件客观上推动了绘画的发展。这其中,画院塾课方式的教学模式引人注目。画院的教学是由学生在指定老师的个别化的指导下通过临摹优秀作品而完成教学过程的,这样的教学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的保证,一是有名师的指导,二是有优秀的作品可以供学生临摹。关于前者,各代画院都广招当代名家,北宋画院就曾经聘请过米芾为学官。宋代邓椿《画继》中有这样的记载:“元章当置画学之初,招为博士。”关于后者,《画继》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某在院时,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图轴两匣,命中贵押送院,以示学人。仍责军令状,以防遗坠渍污。”因为有名师、名画的保证,画院塾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画家,北宋名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出身于画院并得到了宋徽宗的亲授教诲。

宋代画院的教学方式历代沿用,形成一种传统。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画院恢复之后,传统的画院教学方式就被延续了下来并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其中江苏省国画院又尤为强调。画院建立之初,院长傅抱石先生就主持在全国招生,以传统塾课的形式培养学员,在第一批学员结业典礼上他还亲自作画示范。[1]画院中四老之一的宋文治先生也有这样的塾课材料,《书法艺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四期连载《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我曾在上海大学见到一位研究生,她以宋文治先生塾课内容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整理了宋文治先生的塾课原始材料,仅文字就有十余万字。

尤捷女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花鸟画画家。她自幼喜爱绘画,也是从临摹名画开始打下绘画基础的,但是她将绘画爱好转变为自己的事业,则是从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真正开始的,幸运的是她很快适应了画院的塾课教学氛围并得益于这样的氛围。她的授业老师是李亚先生。李亚先生1960年即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为早期画师之一,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油菜花》展出就轰动画坛。在李亚先生的亲授下,尤捷女士广泛临摹各家优秀花鸟画作品,并对宋人作品情有独钟,为今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从李亚先生之外,尤捷女士还努力向其他画院老师学习,特别是向国画院的女画家学习。这方面江苏省国画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画院聚集了陈修范、徐乐乐、胡宁娜、喻慧等一批享誉画坛的女画家,而且各位女画家都是热心人,尤捷因此而得到春风化雨的业务指导。喻慧老师曾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记得有一天,尤捷轻手轻脚走来,说想学画,我和乐乐问她想学人物还是花鸟,她想了想说我还是喜欢工笔花鸟。记得徐乐乐说过曾有人带孩子上她家打算拜师,乐乐拿出几幅古画问愿不愿临摹,当场把那孩子吓退,我想也用此法试试,于是找出宋画印刷品给尤捷。她也没多问,领了作业,好些天没有动静,等她轻轻地又来时,竟然拿了一张自己的创作,让我吃惊不小,这才算再一次真正地认识她。”尤捷的悟性得到各位老师的鼓励,但更让人关注的还是她在塾课环境中的用功,正是因为她全身心的投入,她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徐乐乐老师是这样评价尤捷:“她很虚心、勤奋,过几天又拿一张画来请教,而且不断想变,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像有些人眼高手低,而是从最基础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越走越高,越画越好。”喻慧老师也有这样的评价:“也许是江苏省国画院宁静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感染了尤捷,工笔画繁复谨慎,再多的时间画起画来也只眨眼即过,不知道有多少夜晚她伏案灯下,一笔一笔地下着死功夫。尤捷一边临摹一边创作,过一段时间就会拿出一幅自己的画来给我看,真是惊人地进步着。”尤捷的创作成绩可以说明这一点,她1987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十年磨一剑,到1997年时,她的作品《荷塘清趣》参加《江苏省花鸟协会册页展》,作品《幽静》参加《江苏省国画院建院四十周年赴京展》,转年作品《秋塘》入选《江苏省首届工笔画展》,这样的进步确实可以说明问题,塾课教学有着特定的优越性。此外,尤捷还曾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求教于陆越子教授、张晓星教授等国画界名师,这些个别化的求教都给她带来了艺术上的提高。

江苏省国画院的塾课培养了尤捷,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并由此而指出当代美术教育的缺失:“国画艺术在历史上一直是以传统的师徒模式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西方教学模式创立了各大美术院校,国画教学的重心也逐渐转到了学院内。但是由于国画的特殊性,学院的大班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通过分析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国画院对传统国画模式的传承,进而总结出传统国画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对当今国画教学有所帮助。”[2]

当我们将眼光转到当下的教育的时候,确实会发现传统国画塾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以往,塾课教学被后人所诟的一个理由是这样的教学是程式化的培养模式。历史上国画教育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途径,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就认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如此强调师承关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确实会造成程式化的趋向。但是,当下的学院式教学就避免程式化教学了吗?事实是不能肯定,而且不能乐观。在教育部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校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多少自主性,学生按照一张卷子统一考试、按照一个教学大纲统一教学,甚至是按照一个格式完成学位论文,实际上已经受到了程式化的侵蚀。因此,塾课教学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的,塾课教学的基础是个别化,个别化的塾课辅导一定会比统一教学大纲来的个性化,江苏省国画院的塾课教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也是尤捷以自己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展示的一个艺术价值——画院的文脉在于传统的继承。而她,有幸得其传承。

二、得地域之助而修风雅宋韵

李亚先生认为尤捷“她特别偏爱宋人花鸟并从中汲取精华”,尤捷自己也认为自己喜爱宋人花鸟画,并在学习宋人花鸟画上下了大功夫。从创作的过程和作品的特征看,尤捷女士的创作风格有宋人意味。不过,何为宋人意味?何为尤捷的宋人意味?这是要讨论的命题。

其一,何为宋人意味?

在花鸟画的圈子里,许多画家凡言自己的创作和风格,往往都会说自己是学宋人意味的。那么,宋人的风格是什么呢?今人的解释或者微言大义而容易引起歧义,或者语焉不详而不得要领,但一个大致的趋势是:大家都喜欢往“逸品”上靠。“逸品”有个外部的特征,就是“大道至简”。关于“简”字,我有这样两个看法,一方面,这是一个并不容易落到实处的范畴,实际上就是一个描述理想境界的概念,或者就是一个符号,说明艺术创作达到的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宋代是花鸟画繁盛时期,追慕宋人就意味着攀登我国花鸟画的高峰,所以花鸟画画家说自己是宋人意味也就是他们对追求自己理想、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的一种表述;另一方面,宋代其实是一个舍简趋繁的时代。宋代是我国最积弱的朝代,但是宋代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朝代之一,文学、哲学,教育,甚至科学都可以比肩于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因此,宋人喜繁复而不乐简约。宋代大人物司马光历时19年而写出专门给皇帝看的294卷《资治通鉴》,从史料看并没有补充多少新的第一手史料,他所做的就是把历史上汗牛充栋的史料从选择上、从类型上编辑得更加细致。宋人舍简趋繁的原因是宋代重文轻武,文人不但地位高而且数量多,唐代盛科举但极少一年取士超过十个的,可宋代有时一次就可以科考取士逾千人,这么多的文化人在一起,必然是一个繁复的文人社会。即使在抗金这样紧急的大事上,宋人也是众说纷纭而意见难能统一,以至后人有“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的调侃。

舍简趋繁时代特征落实到花鸟画的创作,宋人的审美要求也是喜好繁复,虽然我们也常常看到简约的画作,但主流审美或正统审美的指向是繁复的,比如时人议论的黄徐异体,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录》中就指出了主流社会审美影响的道理:“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何以明其然?黄筌与其子居寀,始并事蜀为待诏,筌后累迁如京副使,既归朝,筌领命为宫赞。居寀以待诏录之。皆给事禁中,多写禁蘌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今传世桃花鹰鹘,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之类是也。又翎毛骨气尚丰满,而天水分色。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之类是也。又翎骨贵轻秀,而天水通色。二者春兰秋菊,各擅重名。”其实与各代相比而深入论之,不论是黄筌父子的宫廷风格还是徐熙的江湖情趣,他们都表现出工谨细致的特点,但毕竟主流社会的审美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北宋末南宋初的邓椿在《画继》中就对时人的放佚过甚表示了不满,他认为:“画之逸格,至孙位极矣,后人往往益为狂肆。石恪、孙太古犹之可也,然未免乎粗鄙,至贯休、云子辈则又无所忌惮者也。意欲高而未尝不卑,实斯人之徒欤!”因此,我们说宋人意味就应当结合历史史实来理解,关注当时舍简趋繁的主流社会审美要求。

其二,何为尤捷的宋人意味?

从尤捷的作品看,她是主张舍简趋繁的,这是宋人的主流审美要求,当然也加入了当代人的审美内容,用尤捷女士自己的话解释就是:“着力尝试把‘工笔’与‘写意’有机地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繁复”的创作路径。尤捷的作品以工笔为主,得宋人意味而细致缜密是其重点所在,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她学宋人意味而努力后形成的创作特色,我认为可以用“风雅宋韵”来描述尤捷的作品特点。今人有将端庄、高雅的行为或外貌称之为风雅,在文学史上风雅则来自于《诗经》的“风雅颂”。风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指贵族献词,“雅”为正,其中包含的是主流社会内容;颂指祭祀时演奏的颂辞。风雅作为创作原则或审美要求,是指既有民歌的生动,又有雅诗的正统。我们说尤捷具有“风雅”特点,就是因为她的花鸟画作品情趣生动,犹如民歌;同时,她的花鸟画作品脉络清晰,犹如雅诗正统。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尤捷有自己的想法,这使她的作品有了生动的元素,但是她不是海阔天空地走在虚无中漫步而是脚踏实地地慢慢探索,这又使她的作品显示出工整、规范的意味。具体如下分析:

首先,“雅”是尤捷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态度。

这一点,尤捷在谈自己代表作《秋韵》的创作体会时说得非常清楚。她说:“我在作品《秋韵》的创作过程中,着力尝试把‘工笔’与‘写意’有机地结合。首先,我选取了不为人们所关注的闲花野草作为创作题材,为了表现出野逸、荒芜的天然之趣,让它在亍静中又充满勃勃生机的秋天意境。我大胆地运用了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并加上了表现秋意浓浓的背影与多次泼彩。几经尝试后,在我的眼前,终于出现了一层层虚虚实实的茂密的闲花野草与朦胧的自然心理,偶发的天然妙趣,令人感到一股秋高气爽、清新雅致气息扑面而来,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跃然纸上。我根据画面的需要,同时又采用了工笔的手法,把写的白色野菊花与绿竹以及野草穿插在一起,与写意手法的背影糅合在一起,通过对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的虚实处理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进一步表达了作品的意境美。最后,我在画面上又添上两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为这幅幽静的画面上增添了几分动感。”

尤捷有自己的想法,不因循守旧,但是她认真探索,是在充分准备之后才迈开探索的脚步。当今一些标榜探索者的画家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动辄解构传统,作品在形式上可能是新了,但是在内容却不知所云了。与他们相比,尤捷的探索显得传统,但这是正道,由此而创作的作品容易并且能够被人接受。

其次,“风”是尤捷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清新美感。

《诗经》中的“国风”来自于周王朝各地,是民间的诗歌,运用赋、比、兴手法而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这样的作品自然是比雅诗、颂辞来得自然而生动,因此“国风”又可作民歌的代名词,成为“生动”的符号。我们以“风”来认识尤捷,就是指她的花鸟画作品有生动的特色。

首先,交代清楚而画面清新。

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关系乱了,作品就难言成功。尤捷的花鸟画作品在笔墨交代上都非常清楚,这使得她的作品在画面上显得整洁而有清新感,这是非常难得的。她在创作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慕古人,而是加进了自己的想法,这就给笔墨展开提出了一些难题。比如,工笔与写意如何结合?比如传统线条与现代晕染如何结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激进的画家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技法上则难以做到兼容,结果画面笔墨糊涂,物象难辨。这样的错误现象在尤捷的作品中没有出现,相反还是处理得很好。比如《栖鸟数声春雨余》中,一方面,背景是写意手法的渲染,这也是当代许多探索型画家喜爱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可以快意地表现心中所思;另一方面,栖鸟是工笔手法的描写,这个是传统的笔法,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创作过程。在尤捷的画中,两者之间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因为背景的写意而凸显出栖鸟的灵动,现代与传统之间结合出一种新颖的画面效果。

其次,缜密构图而物象饱满。

我看尤捷的作品,总是有一个词在眼前跳动,那就是——物象饱满。我个人觉得,不论你有何种想法,在你交出作品时,你的作品应当是完整的,哪怕你是一个探索类型的艺术家,呈现给观众的作品也应当是一幅给观众留好探索方向的作品,读不懂的作品必然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作品如果有了饱满内容,那一幅作品就可以静静地等待成功的评价了。尤捷的作品就是饱满的,她的作品是通过缜密构图而达到物象饱满的。在她的构图中,动与静、虚与实、线条与渲染、工笔与写意,处处精心结构,从而使得画面的大效果是饱满的,局部的感觉也是饱满的。李亚先生评论她的画:“画宛如其人,她的写意画如《留得清香过四时》《墨竹》潇洒大方、幽雅宜人,颇有‘君子之风’;工笔画《清风》《春花》让人如沐春风,恰似身临春光明媚的三月;而《幽香醉秋》《秋韵》则呈现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真是一春一秋,对比和谐,让人遐想。她用画笔通过对春秋景色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深情挚爱,这更是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讴歌。”这段赞誉之词中出现了那么多的概念,就是因为尤捷的作品有着非常饱满的物象。我个人觉得物象丰富应当是尤捷作品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她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都是琳琅满目的,即使是尺寸不大的作品,物象都在十个以上。这些物象中,主要的物象基本上是以工笔完成,这又从技法上保证了物象的完整。当尤捷以缜密构图处理好这些物象之间的关系之后,饱满的效果也就呼之欲出。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尤捷追慕宋人舍简趋繁的痕迹。

最后,婉约柔美而诗情画意。

江苏省国画院聚集着一批出类拔萃的女艺术家,这在当今画坛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看尤捷的作品自然会使我们与之产生美好的联想。女艺术家的共同特征是观察生活细致,反映生活细腻,婉约、柔美是标示她们审美特征的符号,尤捷的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风传野水香》是一张180cm×180cm的大画,表现的是水禽栖息于荷花池中。荷图是我国花鸟画中的常见题材,野水、荷花和水禽,这是我国花鸟画中的传统构图要素,我们常见的构图是冷水、败荷和落单的飞禽,艺术家或从中表现自己的寂寞心情,或从中表现自己失落中不失抗争的意志。苏东坡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苏氏虽是豪放词人,但他笔下的败荷也是苦涩心情的。不过尤捷笔下的这幅荷花图并无此意,与传统的荷图表现相距甚远。她的荷图中,荷叶铺满了画面,间或数枝花蕾吐艳,古人若无败荷但含苞之态是一定要守住的,可尤捷却写出吐艳之荷,已是一奇。更奇的是,此幅荷图中,三两野禽相聚,身边围绕着圆润而舒展的荷叶,仿佛是在一个温暖的芳草地上,忽然间使人联想到是一位慈爱的母亲用自己温暖的双臂将自己的孩子揽于自己的怀抱。女性的柔美之情扑面而来,跃于纸上,笔墨构图之间充满着诗情画意。尤捷作品的题名也是充满诗意的,可以表现出女性艺术家的细腻特点。比如《悄悄良夜月犹明》《悄语芭蕉下》《梦萦芙蓉觅瑶池》《独沐清风中秋时》《不意秋风戏瑶池》等,都是很好的诗句,可以使人对作品主题产生翩翩浮想。

尤捷能够形成风雅宋韵的艺术特征,是与地域文化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前面专门讨论过宋代舍简趋繁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影响。概言之,宋人的艺术成就是来自于深厚文化积淀的支持,追慕宋人自然也需要充分的文化积淀准备。这样的文化准备就大环境而言,江苏具有。江苏有着追慕宋人的文化底蕴。尤捷成长于南京,这里是江南文化的腹地,古曰金陵。学者陈书录先生曾经这样概括金陵文化:“‘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文化中是庙堂文化与市井文化、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并存,其主流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进取精神、争胜意识和爱国主义。”[3]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尤捷才有了充分准备的要求和文化准备的条件,才可以追慕宋人意味,才能够形成自己风雅宋韵的个人风格。

三、得时代之助而抒生活热情

尤捷女士花鸟画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得益于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得益于她所成长的这个时代。这个命题的认识,我们首先要探讨当代花鸟画存在的问题。受大环境的影响,当代花鸟画受到了当代西方思潮的冲击,受到了复古思潮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所有艺术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阶段性问题,而花鸟画创作面临的一个元问题往往被大家忽视,这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热情。正是在对生活热情的表现上,我们再次找到尤捷女士花鸟画创作的一个特点。

关于目前花鸟画发展遇到的阶段性问题,金纳在《我看当代工笔花鸟画现状》中有个比较完整的表述,她认为:首先,是审美精神的退化,即主要表现在画家写生能力的消失;其次,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极为雷同,出现模式化;最后,制作过程中的简单粗糙与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精神出现严重背离。因此她认为:“在全民热衷消费速食文化的今天,在书画拍卖市场不断创造财富奇迹的当下,工笔花鸟画家们是否能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领会、并着重探寻历代工笔花鸟画经典的文化内涵,真正领悟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传统,对提升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内在气质与品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也只有在这不断自省与审视中发展,它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与辉煌。”[4]如何改变目前花鸟画发展遇到的问题?金纳给出的答案是:“真正领悟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传统。”这个答案并不清晰,因为目前大多数花鸟画画家都表态自己是追慕宋人的,“真正领悟”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对生活的热情。宋人是对生活抱有巨大热情的,艺术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表现,而且往往能够扑捉到热爱生活的细节,所以宋人的艺术作品在表现生活情感上来得特别繁复。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包含了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苏轼在晚年被贬海南岛时写有“长恨此身非我有”,又写尽了对逝去岁月的无限眷念。反观时下的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是那么的简单,缺少细节、缺少叙事,笔墨交代还模糊不清,易言之,缺少生活热情的创作比比皆是,甚至把艺术创作当作“玩艺术”,艺术最起码的崇高性都被抛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尤捷的花鸟画作品,就感到了热爱生活的力量。就尤捷而言,对热爱生活的艺术表现与追慕宋人意味有一定的关联,但就热爱生活的内涵而言,这个力量应当是来自于她所处的时代。

尤捷女士的生活阅历决定了她热爱生活。她对绘画的爱好是幼时养成的,那时并没有高考的指挥棒,甚至连考试的可能性都不存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绘画的爱好是纯净的,尤捷也如此。她和大家一样,在这个爱好中认识艺术名家的优美作品,认识身边的美好事物,训练表现美好事物的各种技法,并在这个爱好中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梦想。因此,这个爱好是时代赋予她的生活热情,热爱生活成为她美好生活的起点。当她走进江苏省国画院后,爱好成为专业,她的爱好成就了她的梦想,绘画保证了她的生活热情并给了她更大的生活热情,热爱生活成为她努力创作的源泉。当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现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后,一幅一幅优秀作品开始参加展览和先后获奖,一个一个梦想先后实现,热爱生活又成为了她努力创作的激情。热爱生活是尤捷的创作特色。

热爱生活其实也是江苏省国画院的一个优秀传统,傅抱石先生1960年率院内多位画家“江山万里行”,就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钱松喦先生也是江苏省国画院的一位突出的热爱生活者,在一次钱老的画展上我遇到他的晚辈,我问她钱老作为一个有着很深传统造诣的老画家,怎么会不断以创新的手法创作出一批又一批新山水画作品。他的晚辈说:他热爱生活。她举了一个例子:当年钱老住处离玄武湖不远,他经常要往玄武湖跑,特别是春天,每次回来后都激动地跟家里人说,今天湖水解冻了,今天湖水里看到有小鱼在游动了,今天湖边的小草开花了。那个神态,就像小孩子过年那样开心。这是多么浅显而又明确的真理!连小草、小鱼都让钱老开心,那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更让钱老激动不已。现实生活中,钱老热爱生活,不断有新的感受让他激动不已,所以在艺术创作中钱老就可以挥笔倾述,创作出反映生活感悟的优秀作品。

尤捷热爱生活,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并形成了她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的平和创作风格。她的作品,以暖色调为主,线条柔和,构图平衡,没有突兀的现象出现。这是女性艺术家共有的特点,但对尤捷而言更多的是来自于时代赋予她的感悟。她的作品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构图很满。中国传统审美并不鼓励满构图,相反倒是对虚构图予以重视,认为那样可以寓意无穷。不过宋人的花鸟画似乎是个例外,宋人感情丰富而细腻,所以他们的花鸟画作品往往是满构图的。尤捷的满构图,有宋人的影响,但更多的应当是来自于她对时代的感悟。时代给了她对艺术的梦想,时代给了她实现梦想的机会,她对时代是满足的,充满着感激之情。《不意秋风戏瑶池》也是一张98cm×96cm的大画,主要物像是野鸭、荷和花草。画面中,三只野鸭占据着画面主体位置,荷和花草则铺满开来,充塞四周,瑶池之水已经无处可放,只能靠读者的想象了。同时,画面已满但意味并没有停滞,三只野鸭摆弄着各种姿态,荷和花草也是形态各异。更奇妙的是,这些形态各异的荷和花草都表现出一种向画面中心游弋的趋势,画面的中心隐隐出现,给人以平和、安宁进而满足的感受。这是一张典型的满构图,通过对生活的满足感抒发而洋溢出对生活的热爱。《相伴霜菊共秋寒》也是一张满构图的作品,表现的物像主要是秋菊和小鸟,而秋高气爽的天空则只在画面上部有一些些表现。画面中,三只小鸟左右、上下的对称排列,这样的平衡构图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平静的心情。再看菊花,除了向画面中心聚集的趋势外,还有着一个向上伸展的状态,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细节。虽然是在秋霜之后,但是向上的状态表现着生命的活力;而且,画面中的菊花并没有传统花鸟画中的那种体现生命力量的力度,而是平和、饱满地向上舒展,生活的满足感不言而喻。这也是一种生活的热情,是对生活的热爱。

注释:

[1]李乐源:《一次难得的示范——傅抱石与清泉图》《老年艺术·书画》教育版,2012年第8期。

[2]范文:《传统国画教学模式探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国画院为例》《美术大观》,2011年第11期。

[3]汪小洋、周欣主编:《江苏地域文化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4]金纳:《我看当代工笔花鸟画现状》,国画家,2011年第5期。

(汪小洋,浙江富阳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江苏省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宗教艺术和中国文化,先后承担国家、江苏省、上海市科研课题多项,专著、合著、主编出版《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研究》(5卷本)《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中国百神图文志》《科举文体研究》和《江苏地域文化导论》等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秦汉方士与秦汉文学》等70余篇。)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尤捷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我认识的尤捷
热点内容